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录

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病因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可能是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行不稳、肢体震颤,或视力模糊,或眼睛颤动,语言不利。舌暗淡,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搏沉弦,或弦滑无力。

检查

1.颈椎拍片

包括正位、侧位、斜位及过伸位,确定患者有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等异常改变。

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根据其频谱图像,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等指标,从枕窗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可明确判定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推测管腔有无狭窄或痉挛,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佐证。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行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合措施,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为主,减少口服药物。

2.改善脑缺血缺氧状况,调节脑代谢功能

除应用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剂、银杏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等治疗外,也可用脑细胞活化剂、如吡拉西坦(脑复康)、吡硫醇(脑复新)、γ-氨酪酸、氢麦角碱类制剂,参见脑梗死治疗有关章节。可用高压氧治疗,患者在高压氧舱中吸入纯氧,对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佳疗效,有条件者亦可采用体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及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3.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病因,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炎等进行治疗,调整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炎症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对颈椎病、心脏病、血管畸形等作相应处理,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4.一般治疗及功能锻炼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纠正血脂、血糖的代谢紊乱,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老年人大便失禁    下一篇 老年人感染性休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