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拜七娘妈

七娘妈,又称七娘娘、七星娘娘,相传是天帝的第七掌珠,是儿童的保护神,特别是女孩子。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娘妈生辰。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目录

农历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习俗是七夕娘娘的诞辰,在台湾叫“七娘妈”,除了掌管人世间姻缘路外,更会照顾出生小孩平安长大。慈凤宫昨天找人扮演七夕娘娘,在小提琴、萨克斯风幽扬乐声伴奏下,为祈求姻缘的男女信众,戴上五色珠的红丝线,希望求得好姻缘、夫妻幸福、小儿平安。

起源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农业社会时代因为劳力的需要,一般家庭都养育许多子女,为了让每个子女都平安长大,许多父母将子女送给七娘妈或靖姑娘妈、佛祖等神作契子,祈求神明保佑孩子“好摇饲”。凡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在七夕黄昏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刈金、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志”,此后每年七夕都须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绵以示“换志”,直到十六岁“脱志”、“出花园”为止。

民间俗信,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七娘妈的护佑,所以婴儿出生满周岁前,即由母亲或祖母抱到寺庙去祈愿,并用古币、锁牌、银牌,串上红绒线为絭,系在颈上,直到满十六岁时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拿下。

风俗做法

民间信仰七娘妈者,皆于七夕此日黄昏供祭。供品有软粿、圆仔花、鸡冠花、茉莉花、树兰、胭脂、白粉、鸡酒油饭、牲礼、圆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座纸扎的七娘妈亭,家有刚满十六岁者,特供粽类、面线。祭后,烧金纸、经衣、并将七娘妈亭焚烧,无法焚尽的竹骨架丢至屋顶,表示该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丢至屋顶,一半留下自用,据称可使容貌与织女一样美丽。

祈愿时一般都会宣誓:“子女如果能顺利长大,等到子女年满十六岁成年时,我一定以猪、羊等为供品祭拜,或演戏娱神,或捐款给慈善事业。”等到子女十六岁成年时,就要在七月初七这天还愿,从此才算脱离七娘妈的保护,称为“脱絭”。

家中有十六岁的子女则要做“十六岁”的仪式,由双亲捧著七娘妈亭,立于神案前,年满十六岁的子女由亭下葡卜穿过,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圈,称“出鸟母宫”,女孩则往右绕三圈,表示“出婆妈”,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妈的佑护下,已经长大成人。然后再将七娘妈亭投入火中,奉献给七娘妈。

有些人的外婆家在做十六岁的仪式时还准备衣服、手表、项鍊、脚踏车等物品,为其男女外孙做十六岁。过去的中上人家在祭拜完七娘妈后,还要设席宴请亲友,大事庆祝一番。

此外,七娘妈还能授予子女给无子女的家庭,有子女的则能治子女的病。有许多母亲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乾妈,以保右孩子平安长大。

七娘妈亭是以竹片、和纸糊成,有一层、二层、也有三层,通常与金纸、经衣一并焚烧供献,此称“出婆姐间”,表示子女成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下一篇 浦发银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