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学院
- 中文名
- 星海音乐学院
- 外文名称
-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 简称
- 星海
- 所属地区
- 广东省广州市
- 主要院系
- 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等
- 校训
- 求真、尚美、崇德、敬业
- 创办时间
- 1932年
- 类别
- 公办本科院校
- 学校类型
- 艺术类院校
- 主管部门
- 广东省教育厅
- 学校属性
- 省属高等院校
- 现任校长
- 唐永葆(2015)
- 知名校友
- 欢子,周笔畅,郑源,刘惜君
- 学校代码
- 10587
- 大学城校区
-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398号
- 沙河校区
- 广州市白云区先烈东横路60号
- 主管部门
- 广东省教育厅
- 所属地区
- 广东广州
目录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
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
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
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
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
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学院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
学院教学环境优美。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学院认真总结50年办学经验,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和学院的办学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以
学院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遵循高等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紧紧抓住进驻大学城办学的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质量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是学院的第一要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的全局,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创作、表演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积极推进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实现学院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育人应该以生为本,以德为先。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成长环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生和谐美好的心灵和健康自信的心理,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学院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围绕服务育人这个大局。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学院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资源是学院的第一资源,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人数多、素质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名师团队。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校园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开放创新是学院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发挥学院根植广东经济社会和岭南音乐文化传统的沃土、毗邻港澳、身处广州大学城多校多学科人文环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学院的开放创新。坚持开放办学,纳各方之才,集精英之智,促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遵循办学规律,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积极引领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潮流,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
服务社会是学院的责任所在,学院牢记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主动投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传承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生产高水平的音乐艺术精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在服务中求得支持、在服务中确立地位。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足广东本土,主动承担起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秉承办学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
校舍状况
2005年,我院主体进驻广州大学城,办学空间得到了跨越式拓展。学院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拥有设备齐全的教学楼、排练楼、琴房楼、图书馆以及设施一流的音乐厅,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优越的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沙河校区34,96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87,205 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60,183 平方米。有各类教室320间,其中,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 26 间,总座位数2925个(其中语音教室座位数 54个);教学用计算机 425台。学院校舍充足,各项设施功能齐全、先进,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实践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学院重视相关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共有2座设备一流、音质优异的现代化音乐厅,2栋具备各类专业功能排练室的排练楼,4栋环境优良、设施一流的琴房楼,1017间琴房。学院重视教学仪器的购置与更新。2004年至2006年,共投入1070.01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到2006年12月,我院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2497万元。实践场馆的仪器设备配置齐全,功能先进;实践实习场所使用率高,在本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加强院内外实习基地和场所建设。目前学院共有院外实践基地17个,院内艺术实践场所28个,琴房1017间,各类实验室8个。艺术实践场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图书馆状况学院图书馆功能齐全,馆藏丰富。图书馆设有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自修室、综合阅览室、过刊库、音乐书谱库、乐谱典藏库、社科综合库、参考阅览室、特色馆藏室、耳机欣赏室、专业欣赏室、制作室、音像资料室、新书库、计算机维护工作室、数字资源服务与管理办公室等26个库室,较好地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目前全院总藏书为310,156册(张),生均册数89.39册(张)。
馆藏图书实有275,156册(张),其中乐谱41,047册,音乐理论书12,647册,社科及其它书籍118,647册,音响资料55,817张,中外文期刊356种共46,998 册,全院各系室藏书3.5万册(张)。此外,因地处广州大学城,学生及教师均可共享大学城多家院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学院还充分利用广东高校电子图书馆,实现全省高校范围内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图书资源的多方互惠、共享,为我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校园网建设状况
学院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投入巨资建成了一个以大学城校区为核心、连接沙河校区的校园网络,逐步打造成现代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数字校园,实现校区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状况
学院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8,851平方米,生均5.54平方米。建有足球场1个、田径场1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14个、网球场2个、乒乓球场9个、体育舞蹈室3间和2000平方米的运动操场1个。室内体育场馆2个共3530平方米,设有艺术体操、健身训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功能综合体育设施,满足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大学城各高校及大学城体育馆场地和设施,通过资源共享,为学院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服务广东经济文化建设。新时期新阶段,学院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建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有特色、开放式音乐学院”的目标,成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艺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8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十多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3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2年以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800项。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院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
学院还在
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泽民曾为星海音乐学院“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孟建柱、曾培炎、吴仪、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学院视察;李岚清曾到星海音乐学院与师生亲切座谈。
任仲夷、林若、黄华华、朱小丹、卢钟鹤、王首道、杨应彬、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李玉妹、张广宁、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学院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原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学院参观,对学院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