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
中文名
中国地质大学
英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简    称
地大(CUG)
创办时间
1952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    性
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
所属地区
北京,武汉
现任校长
邓军(北京)王焰新(武汉)
知名校友
温家宝
主管部门
教育部
硕士点
135个
博士点
66个
校    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校    歌
勘探队员之歌
专职院士
10人
主要院系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能源学院等
学校代码
11415
主要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目标定位
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校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武汉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政编码
100083(北京),430074(武汉)
院校代码
11415(北京),10491(武汉)

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学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参与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5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2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

2008年,该校成秋明教授继该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改善学科结构,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截至2013年10月,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初步建成。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资产评估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9个专业工程领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700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5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50余枚,银铜牌350余枚,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3年之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余项,各类专利336项。在国外发表论文400余篇,发表论文总数超过7500篇,被SCI、EI、STP收录论文700多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1篇,在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GEOLOGY》发表文章4篇。

科研机构

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70.46万册,电子图书7000GB,期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英文版被世界著名六大检索系统的《EI》、《CA》、《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4大检索系统,以及地学数据库《GeoRef》、《GeoBas》等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CSSCI),该刊位居70种高校综合性学报第11位、在湖北省综合期刊中排名第2位,并于2013年首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实现“三大核心”大满贯。《地球科学》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地学核心期刊第3名,1997年500名被引频次最高中国科技期刊第51名,位居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前列;1999年《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又获6项大奖,其中《地球科学》以总分第一(95.5分)的佳绩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期刊评比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首届"湖北十大名刊","湖北双十佳期刊",还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

文化传统

校名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名是该校优秀校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地质大学题写。2011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国土资源部调研。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座谈会上,该校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教授围绕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地质人才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校园拓展等问题,并提出2012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恳请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校名。2011年11月中旬,在该校递交温家宝总理的一份报告中,赵鹏大院士再次恳请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校名。2012年3月下旬,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了校名。

校训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徽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

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校园景点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1982年在武汉重建。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邵逸夫基金资助,建设新博物馆大楼,于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后的博物馆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中国内地高校规模最大的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使中国地质大学成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达3万余件,其中珍贵罕见的馆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体长10.5米、体高6.1米的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面积达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郝 翔

校 长         王焰新

党委副书记  朱勤文

党委副书记  傅安洲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成金华

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唐辉明

副校长     赖旭龙

副校长     郝 芳

副校长    王 华

副校长    万清祥

知名校友

温家宝:1968届毕业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赵鹏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中国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张宏仁:1954届毕业生,国际地质科学联盟主席。

欧阳自远:1956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

李久林: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

张文岳:1967届毕业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原中共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寿嘉华:1965届毕业生。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安顺:1983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市长。

孙金龙:1990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原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安徽省委副书记。

方晓宇:1976届毕业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务副省长。2010年5月13日2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黄诒纯:1968届毕业生。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蒋承菘:1962届毕业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严宏谟:1957年毕业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汇丰银行    下一篇 8·20烟台公交车纵火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