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863计划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域,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目录

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86—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承担863计划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超过15万名,约有500余家研究机构,300余所大专院校,近千家企业参与了863计划的研究开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863计划发表论文12万多篇,获得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863计划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重视高技术集成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点;同时,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发展我国新的战略威慑手段和新概念“杀手锏”装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863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更为重要的是,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领域及项目主题

信息技术

项目主题

高可信软件生产工具及集成环境

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

新一代高可信网络

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

面向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支撑软件系统

光子集成技术与系统应用

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开发

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系统平台

新型非易失存储器设计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研究

生物和医药技术

项目主题

干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及应用研究

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

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

重大化工产品的先进生物制造

新材料技术

半导体照明工程

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彩色墨粉的关键技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关键技术

实用化超导材料制备与超导工程化示范应用技术

国产碳纤维在电力行业应用关键技术开发

万吨级碳化法制备红矾钠关键技术及铬基新材料研发

5kW级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

全降解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面向酒精工业透水型分子筛膜的大规模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MW级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原材料国产化

典型人体组织器官替代与修复用关键材料技术研发

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

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

先进制造技术

服务机器人

植入式人工心脏原型样机开发

典型MEMS器件设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

高性能四足仿生机器人

基于WIA的无线测控技术、装置与系统研发

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及自动化生产线

先进能源技术

核燃料循环与核安全技术

基于IGCC的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

能源高效转换高压大容量新型功率器件研发与应用

燃料电池与分布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新型太阳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

大规模煤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及工艺集成研究

大型光伏(并网、微网)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及装备研制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

资源环境技术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新一代清洁炼焦工艺与装备开发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安全处置关键技术与设备

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技术

铝/铬亚熔盐清洁生产共性关键技术

焚烧烟气二恶英类监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脱汞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

污水中碳源及氮磷硫组分资源化技术

铅锌重金属清洁冶炼关键技术

海洋技术

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与装备

南极磷虾快速分离与深加工关键技术

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

海洋功能天然产物规模化制备与利用评价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

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

边际土地能源草分子育种与新种质创制

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

现代交通技术

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船舶综合监测及操控系统开发

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

高集成度通用航电系统技术

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

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

面向对象的高可信SAR处理系统

GNSS多星座互用关键技术与仿真验证平台

分布式可重构卫星系统技术

面向新型硬件架构的复杂地理计算平台

成果介绍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

该课题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由生物质废弃物制取液体燃料工艺为目标,并进行工程化及配套研究。建成了以纤维素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达到年产乙醇600吨的规模,将稀酸水解工艺扩大到示范工程,完成了对水解、发酵、精馏和有关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并进行了连续化生产。通过生化和热化学转化方法的有机结合,以生物质水解和水解残渣综合利用的方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以生产液体燃料和副产化工产品的方法提高过程的经济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纤维素水解、水解糖液高效发酵、乙醇浓缩回收、水解残渣综合利用等四个关键过程。

  1. 水解方面从能耗和糖产率综合考虑,优化工艺条件,采用两段稀酸水解工艺,水解转化率达70%;
  2. 发酵方面经驯化、诱变、筛选获得耐乙酸菌种,可以不经过过酸处理,更适合工程应用,降低生产成本;
  3. 残渣综合利用方面,完成糖脱色用颗粒活性炭年生产能力200吨的中试研究的工程设计,建立生产线,实现产业化运行;
  4. 副产品开发方面,从水解发酵残液中提取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高了过程的经济性。
  5. 已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项目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现有燃料乙醇生产均是以粮食为原料的,没有稳定可靠和足够的资源,难以长期满足能源需求,不足以支持庞大的燃料乙醇工业。利用纤维素废弃物制取燃料乙醇,开发了新的原料资源和技术途径。通过进一步攻关研究,将在技术方面进行改进,突破关键技术问题,纤维素水解制取乙醇液体燃料技术在经济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甜高粱茎秆制取乙醇

课题目标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技术,达到用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并集成国内先进的燃料乙醇新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最终建成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年产5000吨,成本低于3200元/吨的燃料乙醇的工业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课题研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甜高粱茎秆制取燃料乙醇新技术、新工艺。从甜高粱的种植、原料储运、原料预处理、乙醇生产、产品流通等主要环节,实现了从农业种植到工业化生产的协调运行。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为产业化提供了支撑和保证。用能源作物甜高粱茎秆制取乙醇,不与农民争粮食,不与粮食争土地,符合国情。

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按不同规模和地区研发两种工艺。

  1. 液态固定化酵母快速发酵工艺。适宜较大规模和我国南方地区应用,与批次发酵相比,时间由72h~96h缩短为8h~10h,已建成年产400吨乙醇能力的生产性中试工程;
  2. 固体发酵工艺。建成年产5000吨甜高粱茎秆乙醇的产业化示范工程。

该技术工艺稳定、成酒率高、成本低、没有任何污物和无水排放,一次性投资少,可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可适用于新建甜高粱茎秆生产燃料乙醇生产厂和对旧酒精厂的改造。
亩产甜高粱茎秆可转化250-300公斤乙醇,与玉米为原料相比,每亩地原料可转换获得的乙醇,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的特点;废渣可制成食草动物的饲料,也可制浆造纸;综合开发甜高粱全价利用,生物质能转化率可达90%以上。其总体工程技术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皆佳,具国内领先。该技术符合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示范工程的建设将有利于我国乙醇生产原料多原化和大幅降低成本,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上也极为重视生物质乙醇的开发。2005年,《能源作物甜高粱良种培育及其茎秆制取乙醇技术》获联合国工发组织颁发“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

生物质气化发电优化系统及其示范工程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广州中科华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生物质中小型气化发电系统,用谷壳、木屑、稻草等多种生物质作原料,采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和先进的多级气体净化装置,配置多台500 kW的单气体燃料内燃机组和余热发电机组,规模从400到6000 kW。可以在不同的负荷下运行。运行成本低,经济性好;采用多种废水处理方法,不造成二次污染,能满足工厂企业用电要求或上网供电。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广州中科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兴化市建成6000 kW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站,系统发电效率28%,单位投资约6500元/ kW,运行成本约0.35-45元/kW.h,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目前,还在黑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以及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国,共建立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站24座,总装机容量超过22000 kW,直接投资1亿多元,每年发电1亿多度,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站技术指标如下:

  • 装机容量:400-1000kW
  • 系统发电效率:16-20%
  • 单位投资:4000-4500元/kW
  • 单位原料耗量:1.35kg/kWh
  • 发电运行成本(以原料价格200元/吨计):0.35-0.45元/kWh

成果主要特点:

  1. 发电系统具有原料适应性好,处理规模大,负荷适应能力强,发电效率高的优点;在投资较低的条件下,系统最高发电效率可达28%左右,综合技术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2. 设备大多是传统的定型产品,可以全部国产化,适合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适合于发展分散的、独立的生物质能源利用体系,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3. 申请国家专利多项,在思路与技术上都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课题研究,解决了包括高效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燃气高温除尘装置、生物质焦油裂解器、大型低热值燃气内燃机及生物质焦油污水处理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生物质燃气中焦油和灰的含量显著降低,发电机组单机功率达400kW以上,污水和有害气体排放均达到标准,经过优化集成后系统效率显著提高,是一种高效洁净的生物质利用技术。将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发展生物质发电2000万kW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该成果在2005年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起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评选中获“蓝天奖”。

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

课题目标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建立可年产400吨以上粗生物油的热裂解中间试验装置。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 建立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热载体陶瓷球加热系统;
  2. 建立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反应器;
  3. 开发生物油的冷激和净化技术;
  4. 研究热载体陶瓷球与残炭的分离和循环技术;
  5. 工艺参数对于生物质液化结果的影响和参数优化;
  6. 探索生物油作为燃料、脱硫剂、脱硝剂和其它精细化工原料的方法。

课题获得的技术成果:

  1. 建立了以生物质为燃料的流化床燃烧加热热载体陶瓷球的加热系统;
  2. 建立了“Z”字形下降管式快速热解反应器,获得了发明专利;
  3. 解决了研究内容涉及的冷激技术、热载体循环利用技术、热载体与残炭分离技术;
  4. 进行了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用于拖拉机燃料的初步试验;对生物粗油进行了初步分析。

课题研究完成了加工能力400吨/年的生物质裂解液化中试装置,采用流化床燃烧生物质作为裂解热源,生物粗油(液体产物)收率达到41%,成本约为1200元/吨。

课题研究获得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SCI检索,7篇EI检索;形成了较稳定的人才队伍。课题研制过程中,提出了有关的基础研究需求。依据这些需求申报并获得批准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6031,50576048)。

集成式生物质多重闪速热解液化生产生物燃油新技术

课题目标是研制出每小时可热解处理100kg左右的干生物质的集成式生物质多重闪速热解液化生产生物燃油主机组小试样机;完成集成式生物质多重闪速热解液化生产生物燃油核心技术小试实验,为中试奠定基础。

该课题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常见农林生物质的热解规律、热解反应动力学问题,建立了常见农林生物质的能量预测模型和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中首次发现生物质颗粒属棒状微观形态,并据此推导建立了生物质颗粒的棒状传热和全热解时间理论。

研制完成“三锥式齿缘型生物质多重闪速热解液化反应器”和基于这种反应器的ZKR-200型生物质多重闪速热解液化生产生物燃油新装置。该装置由三锥式齿缘型双水内冷主反应器、气-液对喷式二级冷凝装置、热载体加热-输送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等构成,其主要性能参数:

  • 加工能力:4.32t/d
  • 生物燃油得率:≥70%
  • 转化时间:3~4s
  • 单机产油:≥3.02 t/d

课题研发的三锥式双水内冷生物质闪速裂解制取生物燃油反应器技术、热载体高温节能气力输送技术和网阻─连续式热载体加热技术申请了专利。

利用工业有机废水生物制氢

课题研究内容是通过特种产氢细菌,利用工业有机废水中的有机质进行生物制氢,在处理废水的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氢气,同时限制CO2的排放;完成有效容积为50m3的中试实验。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利用高效产氢细菌进行反应器有效容积700L连续生物制氢研究;
  2. 利用高效产氢细菌进行反应器有效容积50m3连续生物制氢研究; 

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成果:

  1. 在反应器有效容积为700升(CSTR)连续生物制氢的实验中,当总糖浓度等于16.38 g/L, HRT等于10 h时,气体产物只有H2和CO2。其中H2的百分含量43.6%,有机物的分解率为95.2%;气体生成速度为16.7 m3/(天·m3反应器),氢气生成速度为7.3 m3/(天·m3反应器),有机物中氢元素转化成氢气的转化率高于30%;
  2. 在反应器有效容积为50 m3(UASB)的生物制氢中试实验研究中,柠檬酸厂实际废水COD浓度是15000 mg/L,BOD浓度是8000 mg/L,当HRT为12h时,有机物的分解率为95.6%,COD去除率为60%以上。最高平均产气速度为0.72 m3/(天·m3反应器)。气体产物只有H2和CO2,H2的含量37.4 %,总气体产率92 m3/d,日产氢气34.4 m3。利用高效产氢细菌,可以使现有的废水生产甲烷工艺转化成为废水生产氢气工艺,使废水处理厂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前提下,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得到清洁能源—氢气。

课题的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高效产氢系统和优良菌种开发两个方面。课题自主研发出一种适合高效产氢细菌的UASB反应器,可完成废水的厌氧处理,与废水的好氧处理阶段相结合,基本能够使废水达标排放。

课题研究经分离和驯化获得高效产氢混合细菌,此菌是常温细菌,在pH等于5的酸性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氢气产率,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有机酸的积累对产氢体系的影响。可提高有机质中能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消除挥发性有机酸的抑制作用;限制产氢过程中氢消耗细菌对氢的消耗。

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工程

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示范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开展乙醇型发酵的生物产氢机理研究,探讨代谢途径和生物种群构成;以有机废液为原料,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制氢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生物制氢生产工艺的氢转化率达到80%以上,有机废液分解率大于95%;建立生物制氢示范工程,中试生产线的制氢成本低于3元/ Nm3氢气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成功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工业化生产技术,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在废水处理的同时达到制取氢气的目的;开发出高效生物制氢反应设备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工艺,完成了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工程建设和试运行,在理论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拥有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工业化生产工艺、高效发酵产氢反应设备、高效发酵产氢菌种及其应用技术等多项发明,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

该技术在研发过程中主要突破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难点:

  1. 确定工业化生产高效产氢反应设备的结构形式及其放大准则;
  2. 在工业化规模生产中,发酵生物制氢反应系统快速启动的对策和乙醇型混合菌群的驯化;
  3. 可以直接指导工业化生产的成熟工艺及其技术参数的确定;④高效工程菌的扩大培养和接种技术。

课题研究在发现发酵产氢菌种B49的基础上,又发现5株与B49同为一属的新菌种,并均在Genbank中注册,其中菌种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 的产氢能力可达22.6mmolH2/gdrycell.h,并具有极强的自絮凝能力。

课题完成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工程的建设并成功运行,工业化生物制氢反应设备的单台容积可达100 m3,在进水COD浓度为8000mg/L左右、反应时间为6-8小时的条件下,其产氢能力可达285 m3/d;通过生物强化技术的处理,可使单台反应设备的产氢能力提高14.6%,达到347 m3/d,反应器的产氢率可达5.26m3/m3·d。生产成本为1.37元/m3

 

太阳能生物制氢系统的构建

课题研究目标:建立太阳能生物制氢系统;研究放氢酶系统的改造与重建、氢酶系统与光合系统整合、蓝藻-太阳能-氢能生物转换系统制氢条件等太阳能生物制氢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首次克隆了光合细菌Chromatium vinosum中两种膜结合态氢酶基因和一种可溶性氢酶基因,其中膜结合态氢酶主要催化吸氢,可溶性氢酶主要催化放氢。根据已知氢酶的结构特点,对氢酶分子中气体分子通道进行改造,改变氧对氢酶活性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吸氢酶基因进行缺失突变,获得了缺失吸氢酶基因的突变体,吸氢酶缺失突变株产氢量比对照株提高62%. 

从蓝藻的CO2浓缩机制(简称CCM)着手,将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插入聚球藻PCC 7942的HCO3-高亲和转运蛋白操纵子基因CMPABCD +1508?+1509区,获得聚球藻PCC 7942 CCM突变株。该突变株在低浓度CO2(0.05%)的条件下,生长速率明显低于野生株,突变株CO2的固定效率比野生株细胞低。因而在蓝藻光解水制氢时,调节生长和放氢培养环境的CO2浓度,可能实现蓝藻光合系统电子流有利于耐氧氢酶催化放氢的方向重新分配。 

以蓝细菌Synechococcus sp. PCC 7942为表达受体,构建了可诱导定位表达外源基因的同源重组质粒pQSHy和pBDHy。重组质粒含有蓝藻PCC 7942类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启动区smt O-P(2价金属离子诱导),蓝藻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1光合系统I上PsaF亚基信号肽编码序列pfs,多克隆位点,rbcS polyA终止子以及一个完整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mr)作为筛选标记。将放氢酶基因与高表达的启动子和选择标记基因连接,然后重组到到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上,转化蓝藻等光合微生物,使氢酶基因系统与蓝藻光合系统整合,氢酶基因在蓝藻细胞内定位表达。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到一批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蓝绿藻和光合细菌,包括Scenedesmus obliqnus,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Microcystis aeruginosa 034等蓝绿藻和红螺菌等光合细菌。

研制了实验室规模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利用蓝藻和光合细菌,实现了光能―生物氢能―电能的转化。

生物质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新工艺

课题的总体目标是研究生物质制氢、合成液体燃料甲醇、二甲醚新工艺的关键过程和关键技术,建立一个环境友好、效率较高的中小型生物质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示范装置,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生产清洁的氢能和液体燃料。

课题研究建立了小型的生物质流化床催化气化制氢系统,完成了生物质催化制氢中生物质气化、焦油催化裂解及水蒸气变换等技术进行集成与优化,氢气的产率超过130g/kg生物质,在生物质气化工艺的焦油脱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焦油裂解催化剂,将气体中焦油含量降到10mg/Nm3以下。

在实验室规模实现了常压生物质气化与高压二甲醚合成过程的衔接,将生物质气净化与重整合成燃料甲醇、二甲醚,结合生物质合成气富二氧化碳的特点进行甲醇合成及一步法二甲醚合成,获得了较高的CO单程转化率(>80%)和二甲醚选择性(>90%)。

课题研制了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生物质气净化与重整催化剂及甲醇、二甲醚合成催化剂,建成了生物质制氢及液体燃料的数学模型。

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内容:选育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高产兼性光合产氢细菌及其优势菌种,研制与优势光合产氢菌种选择性吸收太阳光特性相适应的新型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技术工艺条件。

主要成果:

  1. 根据各类光合细菌的生态特性和生理特征,筛选出以猪粪污水为原料进行光合产氢的7株高效产氢菌株,并依据混菌培养具有原料利用广泛性的特点,研究了7株优势菌种组成的混合体系的产氢能力;
  2. 研制成功一套带有自动跟踪太阳且可调滤光的太阳能高效聚焦采集系统,并完成了该系统的光传输性能优化研究;
  3. 发明了具有较高表面积和体积比的新型环流罐式和折流板式两种光合反应器;
  4. 对选育出的高效产氢菌株的光谱耦合特性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菌株都有适合其生长的不同波段的光;
  5. 研究了猪粪的不同预处理途径对光合产氢的影响,研究认为黑暗好氧处理为最佳预处理途径;
  6. 研究了海藻酸钠固定高效产氢光合细菌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不同的交联剂处理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探明 0.7%的戊二醛含量、海藻酸钠与细胞重量比为10:3时为最佳参数,获得了固定化细胞活性51%,稳定产氢75天高效产氢光合菌群的固定化细胞;
  7. 研究了以猪场粪便为原料的太阳能光合细菌产氢工艺条件。研究表明:产氢量随原料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30℃,光照强度1600 lx,原料初始pH值7.0,为其最佳产氢工艺条件。
储氢技术 储氢技术

 高效储氢装置与技术1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高容量新型储氢合金的研制、金属氢化物储氢工程技术的优化研究以及高效储氢罐体的优化设计,最终研制出低成本、高效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与技术。 

课题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 研究发明了储氢装置的泡沫金属基复合氢化物床湿法/半湿法制备技术以及金属纤维复合氢化物粉体床制备技术,显著改善了储氢装置的传热、传质能力及抗膨胀特性。
  2. 研制成功的高容量钛系储氢合金在85℃和0.1 MPa放氢条件下的有效放氢量达到2.32 wt.%以上,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此类合金在同等放氢条件下的有效储氢量的最高值;研制成功的高性能纳米晶/非晶稀土-镁基储氢材料和镁基储氢复合材料的吸氢量分别达到4.0 wt.% (50℃)和5.03 wt.% (180℃),在0.1 MPa放氢条件下的有效放氢量分别达到3.36 wt.% (150℃) 和 3.9 wt.% (180℃)。
  3. 研制了二十四种不同规格的储氢装置(储氢容量在20 L~15000 L之间),其最高体积储氢率达到46.8~50.2 kg H2/m3,实测循环使用寿命超过3600次以上。
  4. 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储氢装置充氢后的抗震击(冲击震动试验台1800 m/s2加速度震击)、抗枪击(12.7 mm曳光穿甲燃烧弹击中)和抗爆炸(50 g TNT炸药捆绑引爆)等安全性能的实际现场测试,检测结果充分证明了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具有很高的使用安全性。

高效储氢装置与技术2

课题研究针对高效金属氢化物储氢罐体、金属氢化物储氢工程技术、新型高容量镁基储氢合金以及新型钛系储氢合金开展研究。

在储氢装置方面,进行了3L、30L、200L、500L、900L、3.5 M3、10M3、25M33的储氢容器和50M3储氢系统的研制,其中2个3.5 M3的储氢瓶提供给相关单位使用半导体晶体生长,已经达到52个月共计502个循环周期。完成50M3储氢系统研制,放氢量达到4.5kg,最大放氢速度大于0.8Nm3/min,重量为375 kg,可逆储氢量达到1.20wt%;储氢容器的储氢率已经达到48kg/m3。其中,2个3.5 M3储氢瓶已经连续使用56个月,循环使用约500多次。形成贮氢装置中试年生产能力可处理氢气40万Nm3

在钛锰系储氢合金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TiZrMn三元储氢合金、TiMnV与TiMnVFe储氢合金和TiCr基储氢合金的研制。Laves相Ti1-XZrXMn1.4三元系列合金的吸氢量在2.1wt.%左右。TiMn1.5-X(VFe)X四元合金储氢量达到2.23wt.%。TiMn2-X(VFe)X四元合金的最大吸氢量(H/M)超过3.8。钛基储氢合金的最大可逆吸氢量2.55wt.%,循环寿命达到10000次后储氢容量为初始容量的77.2%。

稀土储氢合金方面,主要开展LmNiAlMnCoTi的中试生产工艺、稀土储氢合金的熔炼工艺和退火工艺的研究,已经初步确定生产工艺,具备批量生产稀土储氢合金能力。

通过新型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制,完善了其中试技术研究。成功合成了以下三个系列复合材料:a、Mg-xwt.%Mm(NiCoMnAl)5:可在100℃吸氢,吸氢量可达2.7wt.%,150℃时吸氢过程可在50s内完成,吸氢量可达4.0wt.%;b、Mg-xwt.%TiFe(Mn):可在100℃吸氢,吸氢量可达2.4wt.%,150℃时吸氢过程可在100s内完成,吸氢量可达3.58wt.%;c、Mg-xwt.% Mg1.8La0.2Ni:可在100℃吸氢,吸氢量可达4.04wt.%,150℃时吸氢过程可在50s内完成,吸氢量可达4.49wt.%。

少量的A2B合金对镁具有最佳的催化作用,这与该复合材料中含有少量AB5相有关。

轻质高压储氢系统研究

课题目标为通过新型化学热压缩储氢合金、轻质高压储氢压力容器结构和设计理论研究,研制开发出40 MPa静态化学氢压缩机与轻质高压储氢容器。

高效氢压缩技术是实现高压储氢的关键技术之一。课题研究利用金属氢化物研制出新型氢压缩机,增压压力>40MPa,同时可使氢纯度由原料氢的98%提高到产品氢的99.9999%。主要技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的压缩机克服了传统压缩机受压缩比的限制缺点,具有增压压力高、能耗低、体积小等特点。而且还有三个独有的优势:

  1. 系统无运动部件、无磨损、无泄漏、无振动,工作环境好;
  2. 安全性好;
  3. 可融提纯与压缩技术于一体使一个单机同时能制备6N级超纯和高压氢气。研制的氢压机具有快速充氢功能和高的充罐压力,非常适合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及高速公路段作为加氢站的主机。

在铝合金内衬纤维缠绕结构高压储氢容器力学响应特性和优化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解决了薄内衬整体无缝加工、综合考虑加工工艺的整体优化等关键技术难体,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单位质量储氢密度为3.33%、工作压力为40MPa、容积为1.25L的高压储氢容器。经试验,储氢容器的爆破压力为126MPa,爆破后无碎片产生,破口位于筒体中部。

新型复合储氢材料及储氢技术

课题研究旨在采用熔体旋转激冷法合金厚带制备工艺和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工艺分别制备出成分均匀的具有柱状微晶组织的钒系体心立方(BCC)固溶体多元合金及纳米晶镁基储氢合金,并将这两种材料进行复合,最终制备出综合性能好的新型储氢合金;进行以新型复合储氢材料为储氢介质的高效储氢装置的研制。

课题研究在新型高容量储氢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高性能储氢装置研制上的结果如下:

  1. 高容量Ti-Cr-V固溶体储氢合金研究。通过对合金成份、制备工艺和热处理对性能影响研究,所制备的(Ti78-yCryV22)100-xMnx合金,室温条件下最大储氢容量达到3.85wt%, 在125℃,1大气压放氢条件下,该合金的有效放氢容量达到2.6wt%。
  2. 高性能镁基复合储氢材料研究。通过优化复合材料成份以及对制备方法筛选改进,采用高压氢气反应球磨方法合成了Mg-40wt%TiCrV和Mg-20wt%NiY复合储氢材料,其中Mg-20wt%NiY复合储氢材料性能优异,在室温和250℃,3MPa氢气压力下10分钟内吸氢容量分别达到3.9wt%和5.57wt%,250℃,0.2atm条件下30min内放氢容量为4.67%,放氢率达到84%。
  3. 络合氢化物储氢材料, 采用高压氢气反应球磨方法合成了2mol%Ti(Obu)4掺杂的NaAlH4络合氢化物可逆吸氢量可达4wt%,150 oC放氢量达3wt%。
  4. 高效储氢装置研制。研制高效储氢装置体积储氢容量达到51KgH2/m3 ,单体储氢容量达到520L,该装置已经过1500次循环寿命考核。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课题“氢能合作开发”

多壁碳纳米管自被发现以来,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中都体现了重要的价值。催化裂解工艺制备多壁碳纳米管是目前比较普通的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有可能实现碳纳米管的连续生产,因此被认为是最可能实现碳纳米管大批量工业化制备的方法。但是,使用该方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纯度比较低,石墨化程度比较差,更接近碳纤维;此外,由于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为生产带来不便。电弧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是另一种较为普通的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课题成果为一种水保护电弧法合成多壁碳纳米管装备,在保证高纯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大大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批量生产。

风能技术 风能技术

中国海上风资源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是以我国广东省沿海作为示范海域,结合海上风资源的特征,广泛收集海洋、气象、遥感、地形等数据资料;建立实用性的风场数值分析模型,风资源计算与评估模型, 改进沿岸海面风场的反演算法,为估算海面风能服务;摸清广东近海风能资源的大小与分布,为我国今后开展海上风电场提供必要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课题结合海上风资源的特征,广泛收集海洋、气象、遥感、地形等数据资料。并运用国际主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融合了大量的多源观测数据,可在有限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获得高分辨率的时空均匀分布的不同高度的风资源数据。

重点开展了风场数值模拟方案选择、数值模拟精度分析与改善方法、近海微波遥感风场反演、风资源综合评估技术、WebGIS信息发布系统模块开发与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研究结果。

课题解决了多源数据的四维同化技术、海量信息的管理与数据挖掘、近岸遥感风场反演的算法、并发用户网络访问与负载均衡技术、高精度GIS数据的融合、渲染显示平滑化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

形成了一套实用的海上风资源综合评估系统,并在多种场合获得实际应用,其评估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该系统可为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规划与风电场选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风电系统检测技术和技术规范研究

课题研究内容为风力发电机组检测技术和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评估技术。

(1)风力发电机组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风力发电机组检测技术的总体方案,制定检测技术规范,研制开发检测系统。
课题编制了风力发电机组载荷测量、功率特性测量、电能品质测量、噪声测量等测试试验手册;完成了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测量和电能品质测量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编写了相应的研制报告;并利用所研制的测试系统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特性、电能品质进行了现场测试工作。

(2)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评估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规范、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评估实施程序和设计评估指南,利用设计评估软件和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性能、强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课题编写了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评估实施程序和载荷设计评估指南、强度设计评估指南、齿轮箱设计评估指南、偏航和变桨距轴承设计评估指南和控制和保护系统设计评估指南;在完善前期开发的设计评估软件的基础上,完成了设计评估软件的验算工作。

在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规范方面,编写了风力发电机组规范。

在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检测技术方面,完成了风力发电机组现场性能测试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研究。

2003年,出版了《风力发电机组规范》。规范总结了我国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是开展风力发电设备设计、设计评估、检测和认证的依据。

2004年,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评估指南》。指南依据IEC WT 01标准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设计评估时应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机械载荷设计评估指南、强度设计评估指南、偏航和变桨轴承设计评估指南、齿轮箱设计评估指南和控制保护系统设计评估指南。

2005年,完成《风力发电机组检测技术手册》。手册依据IEC相关标准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测试时应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风机的功率特性测试、电能品质测试、机械载荷测试和噪声测试。

风力机全系统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软件

课题研究在现有的失速控制型风力机气动与结构设计系列软件、风力机动态气动模型研究、风力机翼型研究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由塔架、风轮、低速轴、液压制动器、增速齿轮箱、高速轴、发电机、并网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的风力机全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失速型、变桨距型、变转速型和变速变桨距型风力机的全系统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商品化软件。

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失速型、变桨距型、变转速型和变速变桨距型风力机的全系统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商品化软件。该软件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动态气动模型、气动优化设计模型、全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和结构动力学分析模型对风力机全系统进行分析计算。软件集成了紊流风场模块,风轮模块,传动系统模块,发电机及并网系统模块,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模块和翼型数据库模块;适用于各种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全系统载荷分析,优化设计,结构强度和结构动力学计算,以及变速变桨距、起动、正常停机、紧急停机等典型动态过程的仿真模拟。

该软件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机全系统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商品化软件,软件运行于视窗环境,应用可视化技术图示输入界面和计算结果输出,用户界面友好;可以帮助解决各种类型的水平轴风力机的气动优化设计、气动性能计算、载荷分布计算、典型动态过程仿真分析、变转速控制过程模拟、变桨距控制过程模拟、关键部件的结构动力学计算和结构强度分析、极限载荷估计和疲劳寿命计算等在风力机自主设计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经与国外同类知名软件的计算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燃料电池技术

新型便携式电源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制

课题研究以开发3~5W、12~20W、50~100W系列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便携式电源为目的。并重点对于甲醇燃料在质子交换膜中渗透,阳极电化学分解的中间产物在阳极催化剂表面附着问题展开研究。

课题研究针对关键材料质子交换膜中存在的甲醇渗透问题,提出用带取代基的杂环化合物作为质子交换膜材料,同时,采用将无机材料固定到杂环高分子网络中形成高离子传导性的新型网络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体系,形成了致密性好的膜材料,研制出了系列耐甲醇渗透质子交换膜。

针对阳极催化剂的中毒问题,提出了采用络合剂保护、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方法合成开发了新型的抗CO型催化剂,与进口商用催化剂具有同等电催化性能,通过材料表征、电化学表征和电池综合应用,证明有应用前景。

使用自主研制的催化剂和改性的质子交换膜组装了3W、20W和50W三套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制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 甲醇电氧化催化剂和耐甲醇阴极催化剂的研制;
  2. 质子交换膜的改性;
  3. 电极和膜电极集合体制备工艺研究;
  4. 新型电池组结构的研究;
  5. 瓦级和百瓦级电池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

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装瓦级和百瓦级电池组,进行性能测试、改进,探讨工作条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课题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的研制工作,以200W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为核心,集成甲醇燃料循环系统氧化剂供料系统、电堆预热系统、控制系统、直流转换模块等部分。电堆稳定输出功率为220W,峰值可达400W,电动自行车时速20公里每小时。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交替微波法制备催化剂、复合阻醇膜和自保湿膜制备技术,以及(5W、20W、100W)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本课题以创新方法研制高效高贵金属载量催化剂和阻醇膜,研制具有高三相界面的MEA,并进行全面表征。通过解决催化剂毒化、甲醇渗透等关键技术难点及构筑立体电极降低液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制5-100W的电池,电堆在90℃时的功率密度可以达到200 mW/cm2。当使用自制的纳米碳化钨增强的Pt/C阴极催化剂时,Pt的含量仅为1mg/cm2,在70℃时,电池的输出功率可超过200 mW/cm2。并开展了小功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产业化推进和阻醇膜的中试生产。

课题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 课题发明的交替微波法制备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方便,快速,是一种创新技术;
  2. 研制了氧化物增强Pd基阳极催化剂和纳米碳化钨增强非铂阴极催化剂;
  3. 以均相流延法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材料复合阻醇膜和自保湿膜,是一种创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达到有机/无机材料不分相、混合均匀的目的,避免固体材料在液体相中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出现。
  4. 课题发明的膜电极制备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广东省级成果鉴定)。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微电源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针对目前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低温醇类燃料阳极氧化动力学过程较慢;电极催化剂易被CO等反应中间体毒化;燃料甲醇、乙醇等从阳极向阴极的渗透致使电池性能不断衰减,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制备技术和系统集成诸多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开发了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微电源系统集成技术,研制成功重量轻,体积小,在民用小型电子移动设备,军用可移动电源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微电源系统系列。微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峰值20-60瓦。已申请15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课题研究取得的关键技术:

  1. 高担载、高分散、粒径可控,形貌/优势晶面可控的电催化剂制备技术;

  2. 多层复合电极结构和关键组分具有一定取向的MEA制备及其批量生产技术;
  3. 系统集成技术:主动式和被动式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技术。

研制的微电源系统的技术指标与国际同期同类研究水平相近。核心部件(MEA)性能经国际同行评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关键材料催化剂的性能经英国Johnson Matthey 公司和韩国SAIT评估,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商品指标。

碱性离子交换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是考察碱性离子交换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运行的可行性及进一步研发的潜力;获得可稳定工作在60℃-80℃、离子电导率不低于10-2S/cm的强碱性聚合物电解质膜,单电池Pt载量明显低于现有酸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平均Pt载量,电池放电性能稳定。

碱性电解质膜燃料电池(AEMFC)与目前流行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相比,突出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非铂催化剂,这对燃料电池的普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AEMFC的难点在于目前缺乏高性能的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目前商品化的季铵盐聚合物离子电导率较低、热稳定性差,而且无法从溶液铸膜,无法使用于燃料电池。

课题成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的碱性聚合物电解质,是用于燃料电池研发的一种关键材料,其离子电导率大于0.01S/cm,可由溶液成膜,膜机械强度优良;使用这种碱性聚合物电解质成功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碱性电解质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AEM-DMFC)。课题完成时,国际上尚未见有相同报道。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双端出口全玻璃太阳能真空管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为研发出独创的双端出口的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解决太阳能集热管内外层玻璃在大温差时因不同的膨胀量引起炸裂的问题;突破单端出口全玻璃真空管的局限性,实现全玻璃真空管双端进出口,扩展其在太阳能热水、采暖、空调工程系统中应用范围。

主要目标:

  1. 研制出外管直径70mm,长度1800mm双端出口全玻璃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2. 太阳辐射800w/m2以上日照下空晒至内外管温差200度时不炸裂,试验1000次以上。

  3. 耐工作压力>0.6Mpa进水冲击压力>0.6Mpa。

  4. 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效率曲线截距>0.75,斜率小于1.5w/m2K。

  5. 小批量生产3000支符合以上性能的双端出口全玻璃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并形成了相应的生产能力。

课题研究解决了超长螺旋管加热成型、螺旋管与内外管熔接热加工及应力消除工艺两项关键技术。采用内管为全螺旋管的或短螺旋接引管结构的吸热体,研发独创的二种双端出口流道结构的新型真空管,为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提供了新的产品。解决了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内外层玻璃在大温差时因不同的膨胀量引起炸裂难题。其特点是真空管双端对通,管内水可以全部放出,集热储热一体化,热损低,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生产成本低,节能、节水、节材。 

完成了三栋示范实验工程实体,实现了双端出口全玻璃太阳能真空管小批量生产。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示范应用,证明在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主动式分体太阳热水器和太阳能空调、采暖、热水工程系统中有独特功能优势。

太阳能热风牧草烘干系统技术研究 

课题目标为建立一个太阳能热风牧草烘干试验装置,规模为产量1t/d;干草质量符合有关标准;集热系统热效率不低于30%;太阳能牧草烘干系统能耗不高于同等规模燃煤牧草烘干机。

本课题来源于国内反刍动物养殖特别是奶牛养殖业快速集约化发展对商品牧草的需求。由于传统家畜养殖所需的牧草主要来自于天然草场,牲畜存栏量的加大使天然草场迅速退化,因此政府日益重视草原荒漠化问题,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减少了天然牧草的可利用量,造成市场对工业化草产品的需求加大。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牧草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对草产品的需求量大的地区恰恰是能源高度紧缺的地区。

多年来人们在不断探索太阳能的利用途径,但是在热利用方面除热水器外始终没有找到能够规模化利用的方向。课题研究意欲在直接利用中高温热空气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课题在天津大港油田团泊洼农场建立650m2太阳能集热器和烘干装置,并对太阳能热风用于牧草烘干装置和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有益的数据和经验;课题成果证明利用太阳能的热量实施有一定规模的牧草或其它材料烘干作业,从工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海洋能利用技术

新型混合式海水温差能利用系统的研究

课题以研究海水温差能综合利用的基础理论为目标,掌握开发综合利用海水温差能的技术。为我国海水温差能的开发利用作理论探索和技术准备。

课题对海水温差能及其利用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新型混合式海水发电系统以及配套的海水淡化系统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基本热力循环的技术参数等问题。

设计并建立了小容量、小温差混合式海水温差能利用系统(包括发电子系统,海水淡化子系统以及其它一些辅助设备)。该系统在温、冷海水温差为25 ℃条件下,系统发电功率达到100~200 W,系统正常工作状态时的总效率不低于1.2 %,使低品位能源的利用达到了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掌握了海水温差能的重要参数有效温差(温海水温度-冷海水温度)对混合式海水温差能利用系统发电效率的影响,闪蒸温差与海水淡化率的关系,分析了混合式海水温差能利用系统的最大发电能力(最大输出功率),并且建立了混合式海水温差能利用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做了准备。 

海水温差能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它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储量丰富并且相对稳定的优点。我国南部沿岸和海岛附近蕴藏着较丰富的海水温差能资源,因此对于海水温差能利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核应用技术 核应用技术 核应用技术

高放废液分离技术研究

课题目的为建立一个高放废液分离技术设备流程台架,为“高放废液分离技术”的工业化提供设计依据。

课题完成了下述研究内容:

流程简化研究

  1. 完成了锕系元素的沉淀反萃研究研究,以及从TRPO有机相中反萃锕系元素的各种反萃剂和沉淀反萃方法,包括碳酸盐、草酸盐等的沉淀反萃性能和反萃效果。
  2. 合成了水溶性膦酸、取代羟肟等反萃剂以及新型水溶性氧杂酰胺反萃剂,研究了它们的对TRPO中锕系元素的反萃性能。
  3. 提出了锕系元素一步法沉淀反萃流程和络合法锕系元素两步反萃流程。进行计算机计算选择较佳流程参数,进行流程的示踪量锕系元素模拟料液离心萃取器串级实验。
  4. 在九五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TRPO辐解机理,提出了适合于工业应用的TRPO的再生复用方法。

关键设备研究

  1. 建立了脉冲萃取柱研究平台,研究了折流板脉冲萃取柱的水力学和传质性能,建立了数学模型;完善了萃取柱参数的检测方法,开展了脉冲萃取柱控制研究。
  2. 建立了循环流化床离子交换柱设施,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离子交换柱的水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建立了数学模型。
  3. 建立了废交换剂干燥、煅烧研究设备,用流动床方式解决了固体离子交换剂颗粒的输送难题。
  4. 研究了50~150升/小时流量范围液体的气体提升设备和测控方法。

建立了高放废液分离技术设备流程台架,台架规模为:TRPO流程部分与将来工程规模一样(1:1规模),考虑到试验费用问题,冠醚萃取流程和亚铁氰化钛钾离子交换流程规模为工程规模的四分之一(1:5规模)。台架中主要操作单元有5根脉冲萃取柱,15台离心萃取器,移动床离子交换柱,一套含铯废交换剂干燥、煅烧设备。大部分流体输送设备采用计量泵,为了验证核工业中传统的气体提升技术在高放废液分离设备台架中的可行性,采用气体提升技术输送模拟高放废液和TRPO萃取剂。

建立了台架试验用试剂生产线,完成试剂准备工作。主要包括TRPO的预处理、冠醚的合成和亚铁氰化钛钾交换剂的制备。进行了台架试验:台架水各部分的力学调试、各单元传质试验以及全流程台架级联传质试验(两轮稳态后连续运行72小时)。

台架的传质实验结果达到分离技术要求,钕(模拟Am)和锆(模拟Pu)的去除率大于99%(即去污系数大于100),锶、铯的去除率大于98%(即去污系数大于50)。

实现了对主要储罐的料液量、脉冲萃取柱水力学参数的远程监测,初步实现脉冲柱中两相界面、脉冲频率和振幅实施远程计算机控制;实现对离心萃取器转速的远程控制。

课题研究所建立的台架,及其关键设备技术,为高放废液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技术参考,为我国核化工装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相当规模的台架试验中验证了高放废液分离技术的可靠性;在国际上未见公开的文献报道。

政策法规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保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科学、规范、高效和公正的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863计划是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主要支持《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

第三条  863计划按照研究开发任务的性质,选择若干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领域内设置专题和项目,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专题以前沿技术研究为导向,以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项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

第四条  科技部、总装备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牵头负责,并会同总装备部组织实施。计划分年度落实各领域的战略目标、任务和经费。863计划的管理原则为: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863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鼓励自主创新,力争重点突破。
(二)明确权责,规范管理。863计划实行政府决策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立项制度,建立健全评审专家遴选制度、问责制度、回避制度、信用制度和公告制度,保证项目立项的科学、公正与公平。
(三)统筹协调,联合推进。863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和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并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
(四)定期评估,注重绩效。863计划定期对领域、专题和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绩效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研究内容和经费调整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863计划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计划经费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能

第六条  科技部和总装备部是863计划的组织实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计划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二)确定技术领域及领域内任务设置;
(三)组建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和领域专家组;
(四)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批复立项;
(五)编制年度计划及年度预算;
(六)督促、检查计划的实施,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组织实施部门设立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办”)。联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重大事项决策建议; 
(二)编制年度计划; 
(三)协调计划进度;
(四)组织对计划执行的评估工作;
(五)组织协调跨领域活动;
(六)综合管理计划专家库和基地。
联办设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第八条  各领域设立领域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域办”),负责本领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领域办设在组织实施部门。民口各领域办吸纳国务院主要相关部门参加。领域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本领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
(二)研究提出本领域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建议;
(三)编制本领域年度计划;
(四)审核项目和专题课题申请指南(标书);
(五)批准专题课题立项,审核项目课题立项建议;
(六)提出重大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总体专家组人员组成建议,组织对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
(七)组织对项目、专题的评估和验收;
(八)签订或委托签订课题任务合同书。

第九条  863计划设立计划专家委员会,对计划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进行咨询与监督。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组织实施部门聘任,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三年,最多担任两届。计划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对计划发展战略和计划目标、战略任务和部署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十条  各领域设立领域专家组,为本领域的战略决策和组织实施提供咨询与技术指导。领域专家组由部门和地方推荐,组织实施部门选聘,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不参加领域专家组。领域专家组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三年,最多担任三届。领域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本领域技术发展战略与预测研究,对领域的目标和任务提供决策咨询;
(二)参与编制项目和专题课题申请指南(标书);
(三)审议专题课题和项目立项建议;
(四)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
(五)参与对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工作;
(六)承担领域重要技术发展问题的咨询工作。

第十一条  863计划设立专家库。专家库中的专家参与863计划的实施,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专家库中的专家通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推荐,由组织实施部门核准后统一入库。专家库中的专家根据需要可参加以下工作:
(一)课题的评议和评审工作;
(二)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工作;
(三)对计划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  组织实施部门所属的相关中心(以下简称“相关中心”)接受组织实施部门的委托,在领域办的指导下,承担863计划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 
(一)承担专题课题申请指南的组织编制工作;
(二)承担专题和项目课题申请书的受理和形式审查工作;
(三)承担专题课题评议、评审的组织工作,提出立项建议;
(四)承担项目课题评审或评标的组织工作,提出立项建议;
(五)承担课题任务合同书的审核工作;
(六)承担课题检查和验收的组织工作;
(七)承担项目和专题的信息与文档的管理工作,每年向领域办报告专题和项目的执行情况;
(八)承担领域专家组的支撑和服务工作。

第三章  专题管理

第十三条  各领域下设若干专题,专题以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主。领域办组织研究提出本领域专题设置、专题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建议,经联办组织综合审议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专题下设课题,课题原则上不设子课题。课题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确定,主要程序如下:
(一)公开发布课题申请指南;
(二)同行专家通讯评议;
(三)同行专家会议评审;
(四)领域办批准。

第十五条  根据领域年度计划和专题战略目标,相关中心每年组织领域专家组成员和同行专家研究编制课题申请指南,由领域办审核发布。

第十六条  相关中心从计划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同行专家对课题申请进行通讯评议或会议评审。

第十七条  相关中心根据评议评审结果提出课题立项建议,领域专家组对立项建议进行审议,领域办批准。

第十八条 为了鼓励创新,各领域可安排适当比例的非共识课题。对于在评议过程中出现的非共识课题,由领域专家组成员署名推荐,直接列入课题立项建议,报领域办批准。

第十九条  课题责任人填报课题任务合同书,相关中心负责审核,领域办与课题责任人签订课题任务合同书。

第二十条  课题立项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未被批准的课题申请,由相关中心向课题申请者做出书面通知。

第二十一条  相关中心组织领域专家组成员和专家库中的专家,对课题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提出课题调整建议,经领域专家组审议后,报领域办批准。

第二十二条  相关中心组织领域专家组成员和专家库中的专家,对课题进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和结题三种。
课题形成的国家秘密技术,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需要终止或调整的课题,由课题责任人向相关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领域专家组审核后,报领域办批准。

第二十四条  领域办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专题实施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专题调整建议,经联办会签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专题任务结束后,领域办组织对专题进行总结,并进行绩效考评。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五条  863计划各领域的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类。重大项目以形成原型样机或重大技术系统为目标,重点项目以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单项战略产品原型或解决中试中的重要工艺问题为目标。项目一般下设课题,课题由法人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根据部门、地方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本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专题课题成果,领域办组织研究提出项目立项建议。立项建议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和具体指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重大项目应同时提出主要承担单位建议。

第二十七条  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由联办组织进行综合审议,由组织实施部门批准;重点项目立项建议经联办会签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重大项目的任务落实:
(一)项目主要课题承担单位推荐总体专家组人选,经领域办审核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总体专家组负责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建议、项目的总体集成和技术协调,参加项目课题的验收。
(二)总体专家组根据批准的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研究提出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建议。实施方案应包括具体目标、任务分解、进度计划及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等内容。
(三)领域办组织领域专家组成员、专家库中的专家和相关产业界专家对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实施方案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复。
(四)项目课题通过招标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由总体专家组负责编制课题指南或标书,由领域办审核后发布。
(五)相关中心组织课题承担单位的招标或择优评审,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建议,在征求总体专家组意见后报领域办审核,由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  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
(一)领域办组织领域专家组成员和专家库中的专家编制重点项目指南或标书,经组织实施部门批准后,由领域办发布。
(二)相关中心组织重点项目的评审或评标,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牵头单位建议。
(三)领域办组织领域专家组对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牵头单位建议进行咨询审议,审核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复。

第三十条  领域办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合同书,保密课题应同时签订保密协定,按照保密规定进行管理;非保密课题的立项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一条  相关中心组织专家库中的专家对项目课题的实施进行检查,提出课题调整建议,经领域办审核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需要调整或终止的课题,由课题承担单位向相关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领域办审核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对与部门、行业及地方关联度大、示范性强的项目,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作为项目主持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领域办根据项目特点,提出项目主持单位建议,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项目主持单位是项目的责任主体。
(一)项目主持单位组织提出项目实施方案,经领域办组织论证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复。
(二)项目主持单位通过招标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项目主持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合同书,报领域办备案。
(四)项目主持单位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和其它配套条件,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有关事项。
(五)项目主持单位负责督促、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并向领域办提交项目年度执行和进展情况报告。
(六)项目主持单位根据课题执行情况对课题进行调整,报领域办备案。
(七)项目主持单位组织课题验收,并负责准备项目验收相关材料和向领域办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第三十四条  领域办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根据评估结论和监理意见,领域办提出项目调整建议,经联办会签后,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三十五条  课题由相关中心或项目主持单位组织验收;项目由领域办组织验收,并进行绩效考评。项目形成的国家秘密技术,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章  基地管理

第三十六条  863计划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在通过项目(课题)对创新人才和团队持续支持的同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863计划研究开发基地。863计划研究开发基地是承担863计划研发任务中取得突出成绩、拥有优秀创新团队和较强研发实力的单位。

第三十七条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课题)对863计划研究开发基地优先和持续支持,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人才队伍,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实现研究开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为我国高技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十八条  联办负责组织基地的认定工作。在领域办推荐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组织申报的基础上,联办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基地的认定建议,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三十九条  基地实行期限制,进行动态管理。联办组织对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工作。组织实施部门根据评估和考核结果,对基地进行动态调整。联办负责基地的综合管理和协调,并委托部门或地方对基地进行具体管理。

第六章  知识产权和资产管理

第四十条  863计划管理机构、课题依托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严格执行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863计划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使用和管理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02]30号)执行。

第四十一条  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和科技报告档案。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科技部有关科学数据共享和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按时上报项目(课题)有关科研资料和数据。
863计划项目(课题)实施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863计划资助”。

第四十二条  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课题依托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用863计划经费购置或试制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评估与监督

第四十四条 组织实施部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定期对863计划领域、专题和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绩效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领域、专题和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经费进行调整以及改进和完善计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五条  在项目(课题)立项、检查、验收等环节中,对涉及到组织管理者、专家自身及单位利益的事项,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十六条  863计划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科学记录、管理和使用信用信息。
(一)对项目(课题)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记录;
(二)对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责任主体在项目(课题)执行和验收过程中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记录;
(三)对专家参与项目(课题)评议、评审、评估、检查和验收等过程中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记录。

第四十七条  组织实施部门对在863计划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或单位,给予表彰。

第四十八条  对于在申请、评议、评审、评估、检查、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并造成重大损失者,863计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情节较轻的,公开通报直接责任者,终止相关项目(课题)合同,清理账目与资产;情节较重的,在一定时期内,取消直接责任者承担863计划任务的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1]632号)同时废止。

第五十一条  组织实施部门依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西亚北非动荡    下一篇 花旗银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