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鲁迅

鲁迅,浙江绍兴人,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中文名
周树人
外文名
Zhou Shuren,Lu Xun,Lution
别    名
鲁迅、令飞、迅行、周逴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    业
文学家、思想家、教师
毕业院校
仙台医学院
主要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开放者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 《阿Q正传》《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目录

鲁迅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4年8月23日,由于有熟人被抓了,鲁迅离开公寓避难。12月14晚上,脊肉作痛,流汗。1936年1月,肩及肋都疼得厉害。3月2日下午,骤然气喘。5月15日,病情又严重,医生说是胃病。从这之后一直发烧,31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情非常危险。6月,从委顿中逐渐好转,稍微能坐起来看书,写几十个字。8月,痰中见血。10月,体重88磅,比起8月1日增约2磅。8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17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18日,天还没亮,又发病了,气喘不止。鲁迅写了一封信,委托内山完造请医生过来,这是鲁迅的绝笔。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逝世。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弃医从文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详情请见《藤野先生》)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招募,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到达北京,住宣武门外南边的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1917年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乱平之后就返回了教育部。1920秋季,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23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的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职务恢复。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十二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后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七月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1928年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二十四日为八艺社木刻部讲演。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不听,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所用笔名

1898年 戛剑生

1902年 树人

1903年 庚辰、自树、索子、索士

1907年 令飞、迅行、周逴

1910年 树

1912年 黄棘、周豫才

1913年 周树

1918年 鲁迅

1921年 风声、尊古、巴人

1922年 某生者、小孩子

1923年 雪之

1924年 敖者、宴之敖者、俟堂

1925年 冥昭、杜斐

1927年 楮冠、华约瑟、中拉

1928年 旅沪一记者、旅沪记者、葛何德、记者、许霞、封余

1929年 许霞、许遐

1930年 隋洛文、洛文、乐雯

1931年 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它音、乐贲(bēn)、丰瑜、阿二、佩韦、明瑟、不堂

1932年 白舌、遐观

1933年 何家干、罗怃、动轩、干、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苇索、旅隼、越客、桃椎、虞明、荀继、史癖、尤刚、符灵、余铭、元艮、子明、白在宣、敬一尊

1934年 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宓子章、翁隼,孟弧、韦士繇(yáo)、黄凯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梦文、公汗、崇巽(xùn)、霍冲、杜德机、莫朕、中头、史贲、康伯度、朔尔、焉于、茹莼、越侨、华圉(yǔ)、张沛、仲度、直、苗挺、及锋、隼、直入、阿法、且介、乐雯

1935年 庚、敖、越山、康郁、洛、越丁、姜珂、旁

1936年 齐物论、晓角

人物影响

国内影响

鲁迅研究横亘整个20世纪, 日本已经形成了悠久的鲁迅学史,以上世纪40年代竹内好的《鲁迅》为起点。这是一位思想家的鲁迅论,是日本的思想家与中国的思想家鲁迅在“抗拒为奴”这一点上达到了“深度契合”。以后伊藤虎丸以对“个的自觉”的深刻理解使日本鲁迅学界的鲁迅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北冈正子和丸山昇则是实证学者的代表。木山英雄以诗性哲学家的思辨见长。藤井省三、丸尾常喜、吉田富夫、中井政喜、工藤贵正等则善于寻找研究的切入点。中年研究家李冬木等既有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又有强劲的理论思维能力,预兆日本鲁迅学将会出现更为广阔的前景。而最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的地方,是日本学界的调查实证精神。仙台平凡社和东北大学阿部兼也、花登正宏等先生关于鲁迅在仙台的调查记录和《鲁迅医学笔记<脉管学>》的翻刻、解题,就是中国学界做不到的。

鲁迅研究横亘整个20世纪, 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鲁迅学。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督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927年11月10日,茅盾以方璧名义在《小说月报》第十八卷十一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鲁迅论》。茅盾认为鲁迅的价值在于使读者由阿Q等“老中国的儿女”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开出反省的道路。这其实是鲁迅在中国最为重要的价值。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指出:鲁迅最根本的精神是“为着将来和大众牺牲的精神”,“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纵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就当时来说,还是把中华民族对鲁迅的认识推向高峰,是前一时期鲁迅研究成果的精神总结。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新中国成立17年中就已渐占上风的左倾势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文化遭到空前的大浩劫,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被踏倒在地了,惟独鲁迅被推上了“神坛”,成为“文革”倡导者们恣意利用的政治工具。然而另一方面,鲁迅的书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借以沿续文化脉络的惟一寄托,鲁迅又一次拯救了中国文化。

国际影响

日本已经形成了悠久的鲁迅学史,以20世纪40年代竹内好的《鲁迅》为起点。《鲁迅是一位思想家》的鲁迅论,是日本的思想家与中国的思想家鲁迅在“抗拒为奴”这一点上达到了“深度契合”。之后伊藤虎丸提出了“个的思想”,认为人只有通过“回心”和“反省”、“看见自己”,才可能“自己成为自己”,达到“个的自觉”的深刻理解使日本鲁迅学界的鲁迅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北冈正子和丸山升则是实证学者的代表。木山英雄以诗性哲学家的思辨见长。藤井省三、丸尾常喜、吉田富夫、中井政喜、工藤贵正等则善于寻找研究的切入点。而最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的地方是日本学界的调查实证精神,主要体现在仙台平凡社和东北大学阿部兼也、花登正宏等先生关于鲁迅在仙台的调查记录和《鲁迅医学笔记<脉管学>》的翻刻、解题。

日本统治第一时期(日帝时期)的李明善是早期研究鲁迅的代表。他在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鲁迅研究》。在他眼里,鲁迅后来成了一位通过杂文指向革命的富有理想情怀的文学家。他后来站在北部的立场参加南北战争而牺牲。第一时期的左翼作家韩雪野(1900-1976)的作品直接受鲁迅的影响。日帝时期他写了《摸索》《波浪》等短篇小说,明显受到鲁迅《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影响。金史良(1914-1950)的短篇小说《天马》和《Q伯爵》,也都受到鲁迅的正面影响。刘阳善(1952- )的《狂人日记》可说是完全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而朴景利的《给Q氏》则明显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日本鲁迅学家伊藤虎丸先生。日本作家太宰治在系统阅读了鲁迅著作,曾作小说《惜别》一书,描写鲁迅先生在日本期间的留学生活及以日本人的角度分析了其日本生活时期对后来创作的影响。

韩国的鲁迅研究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和深度。1920年,韩国的学者梁白华就把日本中国学家青木正儿的《以胡适为中心打漩的文学革命》翻译成韩文,把鲁迅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介绍到韩国,至今已有85年,形成了相当成熟的鲁迅学学科规模,朴宰雨主编的《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就是重要的见证。岭南大学法律学院的朴洪奎(1952- )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自由人鲁迅》一书中解释“我喜欢鲁迅的原因,是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作为批判性自由人,再没有像鲁迅那样彻底的人物”;“我不赞同把鲁迅当做民族主义者”;“鲁迅对反权力、反奴隶的呐喊,不仅在中国有效,同样,在韩国也有其说服力”。李泳禧是众所周知的“韩国的鲁迅”,他从1950年代末开始偷偷接触鲁迅,视鲁迅为其社会实践的导师来学习,成为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思想导师,对韩国民主化的贡献是很大的。李光洙是具有代表性的最早表达启蒙思想的文学家,但他在1936年1月6日载于《朝鲜日报》的《对战争时期的作家态度》一文中,却支持日本军国主义。他以日文发表的短篇小说《万翁之死》,以打杂的万翁为主人公,明显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但在创作旨趣上却和鲁迅不同。与中国早就建立友好关系的前苏联,在20世纪就出现了谢曼诺夫、费德林、罗果夫等鲁迅研究家,有着很长的研究历史。捷克则拥有著名的鲁迅研究家普实克。

个人成就

文学成就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孔乙己》《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社 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学期,《风筝》(选自杂文诗集《野草》)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晚年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1927年9月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后鲁迅回信婉言拒绝。蔡登山在《鲁迅爱过的人》一书第九章《平生风义兼师友——台静农与鲁迅》中提到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事的详细经过:“ 至于鲁迅在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多年来未得其详。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兼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到台静农的台北寓所对他的访问中,台静农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那年9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前往祝贺。席间半农把我叫出去,说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金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半农以为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但是,半农先生快人快马,口无遮挡,他怕碰鲁迅的钉子,便嘱我出面函商,如果鲁迅同意,则立即着手进行参加评选的准备——如将参评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准备推荐材料之类,结果鲁迅回信谢绝,下一步的工作便没有进行。鲁迅在9月25日接到台静农写于9月17日的信,当天就立即写信给台静农作了回复。在信中,鲁迅首先对刘半农 ‘为我、为中国’的好意,表示深深的感谢,接着他以‘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故‘不愿如此’的明确态度,断然拒绝了刘半农的提议。他还以他曾翻译过《小约翰》的作者望·蔼覃(F.W.VanEeden)未能获奖为例,说明‘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还很多,‘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历史成就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鲁迅的杂文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又是当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鲜明特色。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直到今天还是新鲜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鲁迅独具慧眼,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遗留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鲁迅的出现是个奇迹,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把中国的病根看的清晰彻底,这是鲁迅的伟大。”

个人作品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野草》  《朝花夕拾》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阿金》

人物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毛泽东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鲁迅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或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周海婴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

相关纪念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 是为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

鲁迅文化奖

鲁迅文化奖,由搜狐网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以“为中国发现创造的力量”为宗旨,坚持公正与独立的评判原则,坚持以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的选择标准,传播多元、开放、自由的文化价值观,提倡关怀社会、立足现实、反映时代特色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的文化领域树立标杆、指引方向、彰显价值。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由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倡议发起,这一奖项与活动的宗旨是“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该奖项也是国内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文学奖项。

纪念文章

《有的人》(臧克家)

《笑谈大先生》(陈丹青)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相关评论

新京报:鲁迅逝世80周年

2016年10月20日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位作家像鲁迅一样,如此楔入历史,而又如此遭遇争议。80年前的今天,鲁迅去世,文化界、思想界几乎立即感受到了他的离开所留下的空白;作为政治的图腾,抑或作为精神丰碑;从神化、圣化的旗手,到污名化的“绍兴师爷”,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历史却从未摆脱过他的影响。

漫长百余年内,关于鲁迅的言说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现代史。在他生前,思想的锋芒以及锐利的笔触,曾经覆盖了整个社会世相以及文化领域;而在其身后,历史的褒贬臧否,都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精神百态。

要了解鲁迅,必须首先“回到鲁迅”。上世纪初,正是古典文学与新文化、世界眼光与本土意识的历史交汇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造就了一批学者大师。而鲁迅,无疑是他们中间独特而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的独特,在于他既熔铸了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兼具了超乎一般学者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洞察力。他参与开创与发扬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启蒙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核,也成为了现代以降中国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流。因此,要缅怀鲁迅,便需要廓清历史或庸众加诸鲁迅的种种误解,正确认识鲁迅所代表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批判,是“忧愤深广”的。他深刻的思想,转化成了冷峻的批判的锋芒。指向国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比如阿Q精神;指向千年文化的积弊,比如“做稳了奴隶的历史”与“吃人”的礼教;指向国人的日常道德,比如“老太摔倒没人扶”这样一直延续至今的世风;指向蒋介石政府“不明大势,昏聩糊涂”;指向文人的“帮闲艺术”,等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鲁迅的批判,是指向自身的。不只是“皮袍下的‘小’”,更是指向了自身的“鬼气”与“虚无”。尽管认为“铁屋子万难有打破的希望”,但还是“知其不为而为之”,歌颂在绝望中依旧行动的“过客”。他以自己绝望的抵抗为知识分子设立了精神标杆。

鲁迅的批判,是不调和的。他深谙世故而不世故,离开了中国的中庸传统。在“好好先生”“歌颂太平”的声音中,他愿意做不合时宜者,而且以“举世非之不加沮”的勇气,“一个也不宽恕”。在一片诺诺之声中,他愿意做谔谔之士。

他们也许不知道,鲁迅的思想是冷峻的,但心是热的。在批判的同时,他也呼吁着建设。他希望“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他称赞“为民请命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那样地寄望于青年和孩子,认为他们代表了未来。

诚然,这个时代有许多非议鲁迅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喜欢温柔的劝说,而不是痛感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畏惧思想,宁愿听取流言也不愿意面对真相,他们以晦涩的名义已经预先拒绝了对鲁迅的阅读。

但鲁迅本人对此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他的勇气、深刻、孤独,以及从在世就开始承担的误解,他成为了他自己。也因此,尽管当下有很多“当代鲁迅”,但真正的鲁迅只有一个。而正如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作家学者都承认的,“想摆脱鲁迅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永远听到“五四”的回响,这就是鲁迅的意义。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赵一荻故居    下一篇 觅仙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