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火把剧团

徐辛的这部作品《火把剧团》纪录的是西川成都一个川剧班子里几个演员的生存状态,通过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这样一段时光,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的处境。
片名
火把剧团
又名
Torch Troupes
导演
徐辛
类型
纪录片 / 舞台艺术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110分钟
上映日期
2006年
发行
北京贝森文化

目录

《火把剧团》剧照《火把剧团》剧照
    徐辛的这部作品《火把剧团》纪录的是西川成都一个川剧班子里几个演员的生存状态,通过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这样一段时光,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的处境。

 “火把剧团”的称呼来自于文革期间,当时传统的川剧剧目在公共演出场所被禁,但偏远的农村却在私下演出,因常在夜间,需用火把照明,渐渐有此称呼。

王斌,一个坚持以川剧表演为生的人,不得不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命运。老茶馆终于被拆,每天演出的舞台从此消失。数月后,王斌在成都市雕塑公园内一个临时搭建的大蓬里继续表演川剧。默默地坐在舞台的幕布后面,面对这个繁华的世界,王斌是那样的无奈……

现在的“火把剧团”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营川剧团渐至解散、演员下岗后自行组建的民间演出组织。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李保亭,从八岁就开始学唱川剧的老把式,如今只能告别川剧舞台,改行表演歌舞,走进以低俗流行为特点的流动剧场及酒吧歌厅演出。

剧团的主要观众是老人,他们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新的观众群却根本不出现。与此同时,茶馆还面临着城市改造带来的拆迁的命运。演员们看到剧团大势已去,纷纷改行,有的去跳舞,有的去做小生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市面貌、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天天被改变……

演职员表

导演-----------徐辛

《火把剧团》剧照《火把剧团》剧照

制片主管-----------徐辛

摄影-----------徐辛

剪辑-----------徐辛

影片评论

时代总是以不同的面目发展,从未摆脱过其自身永不可察觉的荒谬,以至于历史总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看似轰轰烈烈或看似平静的历史流动之外,还有一些东西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们自生自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于世界。这次交流周上有几部作品说的大体是这样的人或事。 徐辛的《火把剧团》说的是四川成都几个川剧演员现在的生存状态。“火把剧团”的称谓源于文革时.........

制片背景

徐辛一直觉得成都的茶馆文化很特别,于是借一次成都行的机会,打听到一个能喝茶还能听川戏的老茶馆,便与朋友相约前往。“我第一次去我是喝茶的,花了三块钱,就进去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去看,那种感觉挺有意思,然后我就打算把它拍下来,就想这个能不能做一个纪录片。”这是徐辛最开始的想法。“我就跟他讲了我的意图,想来拍一下你们的茶馆。当时还不知道他们是叫剧团,我们认为就是

徐辛

独立纪录片制作人,1966年出生于江苏泰州,现居南京;1991年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 2000年建立徐辛纪录片工作室,专业从事纪录片创作;2002年创作纪录片《马皮》,2004年创作纪录片《车厢》;2006年创作纪录片《火把剧团》,110分钟;徐辛的纪录片关注中国最底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对作者而言,纪录本身就是参与建构历史的一种方式。

2003年10月纪录片《马皮》参加英国SHEFFILD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5年11月《马皮》参加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6年4月《房山教堂》参加在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6年8月《车厢》参加柏林“中国制造-来自北京的艺术与电影”;2006年9月《马皮》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6年10月《马皮》《车厢》《房山教堂》被栗宪庭电影基金及宋庄美术馆收藏;2007年2月《车厢》参加柏林中国独立纪录片展。

徐辛在2007年“12.8”纪念日开拍《克拉玛依》,历时半年访问60个家庭,整片完整保留了13段。2010年12月08日,纪录片《克拉玛依》作为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人道奖”。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蛋糕与痛苦    下一篇 筑梦2008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