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南方和北方

南方和北方》(英文名:North & South)是英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名著改编电影系列的最新电视电影,故事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加斯凯尔夫人(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同名小说。影片秉承BBC经典电影系列一贯的严谨、大气与典雅的风格,演绎了一出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子玛格丽特·希尔与来自北方的纺织业巨子约翰·桑顿之间“傲慢与偏见”般的动人故事。
中文名
南方和北方
外文名
North & South
制片地区
英国
导演
Brian Percival
类型
剧情
片长
235 min (4 parts)
上映时间
2004年11月14日

目录

1

故事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马嘉丽是中产阶级教区牧师的女儿, 她一直享受着英国南部农村特权式的教养。但当她父亲搬家去米尔顿时, 她被迫要适应那里的新生活。米尔顿是一个位于北部的磨房镇,处于工业革命期间,它正挣扎求生中。对于新环境,马嘉丽觉得很震惊。她对尘土,噪声和当地居民粗野的态度都很讨厌……

后来磨房老板,充满吸引人的约翰成为她父亲的“学生”,对这类粗俗和没受教育的阶层,她明显地表现出的她的不满,但随着时间过去,马嘉丽对磨房工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她和他们一起工作,与贫穷和疾病对抗。但他会不会从根本上对她的雇员有所改观呢?尤其是对她的秘密暗恋者?

演员表

导演 Director

制作公司

1.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英国]  

2.BBC Television Centre   

发行公司

1.Eesti Televisioon (ETV)   (2006) (Estonia) (TV)

影片评价

1

BBC的名著改编剧真的很牛。牛到我每看一部,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譬如说刚看完了《南方与北方》,立即被它的大气、流畅、历史感与蕴含着的时代力量所吸引,于是下载了原声音乐,一边听一边找来盖斯凯尔夫人那部七百多页的大部头一页页地读。

然而,原著与改编到底还是气质不同。原著是典型的女性作品,温婉细腻得缺乏阳刚,结构工整得叙事冗长;而改编剧则是择其精华重新组织、创作,用一种缓沉少语的节制平衡了它的多愁善感,又用干净有力的叙事弱化了它的枝蔓感,于是整个故事才显得唯美而流畅。

十九世纪英国的南方与北方,一个悠闲舒适,风景如画;一个紧张劳作,沉重肮脏。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进步,恰恰源于轰隆作响的机器,源于规模有序的生产,这些同时也酝酿着气势磅礴的工业革命、蓄势待发的工人运动。这正是《南方与北方》的故事背景。在BBC的改编下,剧中的南方总是春暖花开,色彩绚烂得不似人间;而北方则寒风凛冽,灰暗冷酷、雾霾不散,唯独生产着的车间,却近乎诗意地充满生机,潜藏着某种未知的希望,相形之下竟间使南方那幅绝美画卷显得空虚单调起来。剧中将南方的场景缩减到极致,毫无保留地凸显了北方在这个故事里的核心力量。

剧中那场声势浩大激荡人心的罢工动员,大概令每个观众都过目不忘。然而在原著中,这段现场的描写却是缺席的。但整场罢工的前因后果,盖斯凯尔夫人还是不吝笔墨的,用大段的对话进行了详细的交待。对于我们这些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来说,难免不会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化大生产催生出来的吝啬贪婪的资本家,倍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不曲不挠的工人运动以及残酷无情的血腥镇压产生无穷无尽的苦大仇深的联想,根本怀疑双方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中还能否建立理性的对话。而剧集根据原著的描写,对劳资双方间的尖锐斗争与成败起伏都有直观而深刻的呈现。在这里,劳资双方的对立与斗争画面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它的有意调和给了我们一个超越常识的想象空间。可惜这样的一部进步作品仍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指流露出软弱无力的妥协和伤感,有失工人阶级的荣光,因而毁损了它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光辉地位。

这部作品还有很多丰富的元素,譬如当时英国教会牧师的信仰危机,譬如军队军官对士兵的虐待所造成的兵变,譬如白手成家所挣得的资本家身份,每一处都难以忽略。然而,真正让此剧深入人心的,还是爱情。我一度认为,此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完全没有超过“傲慢与偏见”公式化的纠结,使剧中精心营造的那种深沉有了刻意的痕迹。我甚至曾心肠颇冷地希望它以悲剧收场,觉得这样才能让它具有淹没心灵般的震撼力量。

读完了原著,我才知道关于爱情,恰恰是剧集对原著改动最大的地方。它增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演变的戏剧性与冲突感,使之变得更好看,更让人难忘。比如男女主人公的初遇,书中是在玛格丽特的家中发生的:

桑顿先生要比她惊慌窘困得多。一个年轻的女郎而不是一位文静的中年牧师,坦率、庄重地走上前来,——跟他惯常看到的大部分女郎都不是一个类型。她的衣服很朴素:一顶合适的质地和式样全极好的草帽,装饰有一条白缎带;一件黑绸衣服,没有任何装饰或是荷叶边,一条大印度披肩拖垂下来,又长又大地裹住了她,她围着披肩,活象一位女皇穿了她的长衣服那样。在他瞥见那种端庄朴实、落落大方的神气时,他不知道她是什么人,因为她那种神气表明他的在场跟那个妩媚的面容毫无关系,并没有使那个淡淡的象牙色的脸庞上露出惊诧的红晕来。他听说过黑尔先生有个女儿,但是他以为是一个小姑娘。

“是桑顿先生吧!“玛格丽特稍微踌躇了片刻后,这么说。在那片刻时间里,他一点儿没有准备,不知该说什么是好。“您请坐。父亲方才把我领到这儿门口。不巧,他们没告诉他您在这儿。他有点儿事又走开了。不过他这就要回来。很对不住,劳您驾来了两次。”

桑顿先生一向惯于发号施令,可是她似乎顿时便有点镇住了他。在她走进房来前,他正变得急躁不耐,因为在一个交易日失去了不少时间,但是如今在她的邀请下,他却安安静静地坐下了。

他曾经认为克兰普顿的那所宅子实际上正合适,但是现在见到玛格丽特,见到她的出众的举止与神态,他觉得惭愧起来,虽然在他去看那所宅子时,里面的某种鄙俗装饰曾经引起他的注意,他却仍然认为就黑尔家来说,它是很合适的。

玛格丽特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细小的弯曲的上嘴唇,丰满的向上翘起的下巴,昂着头的神态,以及充满女性温柔而又轻蔑的气质的一举一动,总给陌生人留下一种傲慢冷淡的印象。这时候,她很疲乏,宁愿默不作声,按着父亲给她安排好的那样休息一下,可是她本来是一位有身分的小姐,自然应该不时殷勤地向这位陌生人说上几句话。必须承认的是,这位陌生人费力地穿过米尔顿的街道,挤过那些人群以后,并没有着意修饰或是整理一番。她心里很希望他起身告辞,象他先前所说的那样,不要老坐在那儿,对她讲的话作出一些简略的回答。她已经把披肩取下,搭在她坐的那张椅子的背上,脸朝着他,朝着亮光,坐在那儿,妩媚的姿色完全呈现在他的眼前。圆润白皙的颈子从丰满而轻盈的身材上面显露出来;说话的时候,嘴唇那么微微动着,丝毫没有改变那个可爱而又高傲的小嘴的形状,从而破坏到她脸上那种冷漠平静的神情;温柔忧郁的双眸以少女悠闲自在的目光迎着他的两眼。在他们谈话还没有结束时,他几乎已经暗下告诉自己他不喜欢她。他想借此来尽力补偿他自己情感受到的伤害,因为他情不自禁很钦佩地看着她,而她却傲慢而冷淡地看待他,把她——据他认为——看作他在恼怒中自认为的那么一个人——一个大老粗,周身没有一点儿斯文高雅的风采。他把她的悠闲冷静的态度解释为傲慢轻蔑,内心里感到十分憎恶,几乎想站起身离开,不再跟这些姓黑尔的和他们目空一切的神气打交道了。

这是显而易见的一见钟情,但玛格丽特对他的印象却平平淡淡:

“哎!我也不大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玛格丽特没精打采地说,她太疲乏了,不想出力去细细描摩一番。随后,她打起精神来说道,“他是一个高身个儿、阔肩膀的人,大约——大约多大岁数,爸爸?

“我猜大约三十岁。”“大约三十岁——生着—张既不是完全平庸的,又说不上是漂亮的脸孔,一点儿也不出众——样子也不大象一位有身分的人,不过也不大可能指望他象。”

“但是也不粗鄙俗气。”父亲插嘴说,他有点儿怕人贬低他在米尔顿独一无二的朋友。

“哟,不啊!”玛格丽特说。“他具有那样一种坚定有力的神情,一张那样的脸,不论相貌多么平庸,都既不会是粗鄙的也不会是俗气的。我可不乐意去跟他打交道,他显得坚定不移。总的说来,似乎是生来干他那一行的人,妈妈,精明强干,正是一个大商人应有的样子。”

而剧中的那场初遇,既引人入胜,又惊心动魄,玛格丽特对桑顿先生的厌恶简直是不可化解的。于是有关爱情偏见的故事就徐徐展开了。

事实上,扮演桑顿先生的RichardArmitage的英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故事的展开。因为他外形比原著的描写要迷人得多,所以剧中必须制造一些他让女主角产生厌恶原因,好让这个故事不致于牵强。当然,两个人的情感发展过程是完全忠于原著的——误解与倾慕,偏见与失落,求婚与拒绝,直至桑顿先生为了玛格丽特的名誉无比痛楚却无比爱怜地挽救了她,而他的义无反顾终于在玛格丽特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可是就算她应当感激,要是他的干预是出于轻蔑,她也仍旧是不感激他的。哦!有谁有这么正当的理由来轻视她呢?桑顿先生比谁都更有理由!到现在为止,她一直从虚构的高度上朝下望着他!突然,她发觉自己到了他的脚下,对自己的一落千丈感到莫名其妙地痛心。她思想上感到畏缩,不敢去从结论探究它们的前提,从而自我承认自己多么重视他的尊敬与好感。每逢经过一次长时间的思考使她得出这样一个念头时,她总避开不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她不乐意相信这种想法。

爱情的跷跷板此时暗暗地起了微妙的变化,也让观众的情感无保留地倾向了桑顿先生。于是玛格丽特带着她的秘密与伤心离开,剧中便设计了原著中没有的那段桑顿在大雪纷飞中“lookback at me”的忧郁读白,恰到好处地让人肝肠寸断。

如此便顺理成章地有了最后的车站相遇,那确实又比盖斯凯尔夫人原著中的描写浪漫多了。当真相大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那一刻,还有什么比向来坚毅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无比柔情与深情一吻更有说服力呢。爱情啊爱情,虽然韶华易逝,降临时却总是山崩地裂,不可阻挡。这样的故事再俗套,再重复,我们还是愿意沉沦其中感同身受。

男主角RichardArmitage真的相当出色,他在剧中对Mr.Thornton的演绎几乎能与Colin Firth的Mr. Darcy相比肩,那种浓郁深情、执着坚韧、外表暴戾却内心柔软被他演绎得完美;而女主角的容貌似乎比原著的描写平凡一些,但气质神态雍容大方,毫无矫揉之感。

剧中十分打动我的,还有Mr.Thornton的母亲桑顿太太,她始终严肃的单调神态压抑着对儿子的汹涌慈爱,真让人难以忘怀。至于罢工领导者希尔斯,倒是基本忠于原著,他身上那种工人领袖的气质与心地纯良的品质,让人印象深刻;只是这个演员身体过于壮实,少一些原著描述的那种形销骨立衍生出的无畏与坚决。

最后,要盛赞这部剧的原声音乐。时而低徊悱恻时而波澜壮阔,每一曲都紧密地妥贴着情节,把这场十九世纪英国北方工厂里发生的风花雪月,烘托得十分荡气回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豆子    下一篇 亚马逊河历险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